顾恺之吃甘蔗_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_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
时间:2019-08-05 10:00:00 栏目:百科资讯今天给大家说说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和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人们常说渐入佳境,凡事总有开头难一说,只要你先从难的做起,后面就相对轻松,这来自顾恺之的名言,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而来,那么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一、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是什么?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
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生活中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是什么?
二、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甘蔗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富余的糖分贮存在根部,越是靠近根部,糖分越多,营养越丰富,也就越甜,且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寻常人吃甘蔗,往往都是先从甜的地方开始,吃到不甜的时候就扔掉。《晋书·顾恺之传》记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为什么从不甜的地方开始吃呢?倒吃甘蔗,越吃越甜,是为“渐入佳境”。
理论学习恰似倒吃甘蔗,有的人刚吃几口,还没有尝到甜味,马上就认为“这根甘蔗不甜”,将其弃之一边,换到下一根,几口下肚,仍然尝不出甜味,便武断得出“甘蔗不好吃”的结论。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些内容深一些,需要细细琢磨才能搞清楚弄明白的书籍,刚开始接触时,很多人由于自身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不能很好地体悟书中奥义,更谈不上将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基于此,一部分人就极易产生“理论书籍太过艰深”的错觉,对其失去兴趣和信心,仅仅局限于浅尝辄止。
1957年,毛泽东主席给秘书林克写信,建议他多看点理论书。信中说:“慢慢读一点,引起兴趣,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也绝不能奢望今天看了篇文章,抄了几段话,就马上能在工作实践中“立竿见影”。须是耐住性子,慢慢领略其中滋味,由一开始的索然无味到逐渐尝到甜头,直至最终甘之如饴,这样才能真正滋养心灵、提升境界,增强“思想”免疫力。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读书学理论单纯追求一个量化的数字,仅仅满足于读过一遍、抄写一遍,案上床头摞了一堆大部头书,读书笔记抄了厚厚一本,却鲜有结合工作实践的深入思考和切身体会。这就像吃甘蔗,一大口下去,还未来得及尝出甜味便匆忙得出不甜的结论。事实上,理论书籍往往“很有嚼头”,需要我们细细琢磨,反复咀嚼,才能有效吸收。“一口吃不成胖子”,贪多嚼不烂往往会导致消化不良,不仅无益于健身强心,反而令人反胃生厌。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喝水也讲究小口多次,金鱼进食过量反被撑死,学理论亦“不必计较迫切,但措其心于中和平正之地,而深以义理灌溉培养之,自然日有进益”。
学必量力,量力故能久。“由浅入深”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理论学习方法。初学理论,应先选择一些易于理解领会的通俗读物,慢慢摸索探寻,培养兴趣,往后逐渐深入。一开始读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多少甜头,但是决不能碰到些困惑疑问就轻言放弃。
甘蔗得一口一口地吃,理论也得一字一句、原原本本地学。积微起纤、日积月累是学富五车的成功秘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则是不学无术的首要原因。读书学习切忌“既要如此,又要如彼,枉费思虑言语”,“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持之以恒,积久而成学,慢慢就能渐入佳境,在工作实践中尝到读书学理论带来的甘甜。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