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_以逸待劳简介_以逸待劳的故事
时间:2019-08-24 10:00:00 栏目:百科资讯今天给大家说说以逸待劳简介和以逸待劳的故事,"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1]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亦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亦柔:语出《易经·损》。"刚"与"柔"本来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兵法上是指在敌我双方总的力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强弱相互转化的原理,先逐渐消耗敌人的有声力量,使敌人由优势变为劣势,由主动变为被动,而我方自然也就由劣势变为优势,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时再发动进攻,便能克敌制胜。
【译文】
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不一定要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人由盛转衰、由强变弱,再发动进攻,便可获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①。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③。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④。"兵书论敌,以枢应环也⑤。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⑥;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⑦;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注释】①制敌之法:致,招引,引申为调动。制敌,即调动敌人。②佚:同逸,安闲。指从容休整,养精蓄锐。③劳:疲劳。④致人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⑤以枢应环: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环:圆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关键,从容应付周围事物的变化。⑥实而备之:实,充实坚实。备:准备。⑦马陵道伏击庞涓: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魏军弃韩自救。孙膑用退兵减灶的计谋,在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的马陵道设埋伏,一举歼灭魏军追兵。魏将庞涓之败局已定,愧愤自杀。
计名由来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在历代兵书和史书之中,对于以逸待劳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例记载非常之多。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以逸待劳的方法有许多,《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占地而趋战者劳。"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南北筹兵论·上》说:"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逸待劳。"先实行防御,后发制人,也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待,不是消极地坐等战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不断地消耗敌人,待敌人锐气尽消之时,再动手消灭他。因此,《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战国时期,经过兼并战争,只剩下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赵、燕三国与胡人为邻,赵国在代郡、阴山之下筑了长城,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到了战国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强大起来。匈奴骑兵数量既多,又很精锐,常到赵国雁门、代郡一带劫掠,赵国军队无法与之抗衡。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智勇双全,他长期驻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门,抵御匈奴入侵。
李牧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对匈奴采取防御为主、设法使敌军产生骄傲情绪的策略。李牧在驻地设置官吏,将军中交易所得税收都作为士兵的伙食费用,每天宰杀牛羊为士兵改善伙食。士兵吃饱喝足之后,李牧就带领他们练习骑射。李牧在边疆修了烽火台,派出很多间谍去探察敌人的动静,并给士卒们订立了严格的制度,他传令说:"匈奴骑兵来时,要迅速进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骑兵者斩首。"因此,当间谍侦知匈奴骑兵进犯时,烽火台立即举火报警,李牧从不迎战,而是及时坚壁清野,让军队收好畜产退入堡垒中坚守。像这样过了几年,人畜都没有伤亡损失。而匈奴以为他兵弱胆小,不敢出战,便不再把他放在眼里了。
久而久之,赵国驻守边境的兵士以为守将胆怯。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怯战,遣使斥责他,但李牧依然照旧行事。赵王大怒,撤了他的职。代李牧守边的赵将每当匈奴来犯时,就率兵出战,结果屡遭失败,损失惨重,边疆不宁,百姓无法耕牧。一年后,赵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边疆,李牧闭门不出,称病在家。赵王一再强令,他对赵王说:"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话,请允许我仍按老办法行事,我才敢领命。"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了边疆,一切如前。渐渐地,匈奴以为他胆小怯战,对他毫无戒心了。李牧关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杀羊为士兵改善伙食。李牧善于治军,他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军事训练非常严格,士兵个个马术精熟,勇敢善战。将士们日日受赏而不能报效,时间长了,都愿和匈奴决一死战。在敌军骄惰无备、赵军求战心切的情况下,李牧选出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五千匹,勇士五万人,善射者十万人,全部进行操练,演习作战,准备发起攻击。
为了引诱匈奴骑兵,李牧让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敌人小股来犯,试探着进攻,李牧佯装败退,丢下数十人。匈奴单于听说后,忙率大军南侵,长驱直入。李牧见状,出其不意地摆出奇阵,从左右两翼包抄合围,敌兵立即乱了阵脚。只此一战,李牧就率赵军消灭敌人骑兵十余万。接着,李牧又率兵消灭了澹槛部族,打败了东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单于只得引兵远遁,十多年不敢犯边。
李牧破匈之战,先是坚壁清野,积极防御,为以后的破匈之战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故意以弱示敌,从心理上麻痹敌人,让对手产生轻敌思想,从而争取到歼敌的有利战机。李牧是匈奴崛起后第一个与之大规模交锋的汉族将领,并取得赵匈之战的大捷,从而解除了赵国北部的严重压力,使赵国能腾出手来西拒强秦,意义非凡。同时,在此战中,李牧创造了步兵大兵团围歼骑兵大兵团的奇迹,堪称战争史上的典范。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出处:
《以逸待劳》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